vson世界非遗——端午在叶县-叶县微友哥
2014年05月25日世界非遗——端午在叶县-叶县微友哥
财富合作/13663755816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受邀在平顶山市卫东区检察院“端午民俗大讲堂”上的演讲稿,稍作修改,发表在这里。
说到端午节,大家都会把她跟屈原联系起来,端午是纪念屈原的,那位曾经写过《离骚》,发牢骚可以成传世名篇的正直忠臣。但具体的情况则是春秋时期端午节就已经有了。而且头绪繁多,轻重有别,经过大浪淘沙,最后才统一到屈原身上来的。这里我主要把端午节的来历、端午与屈原的关系、中国端午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我们叶县人民怎样过端午,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端午节的来历和称谓
一是端午的训诂学意义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如发端,端倪,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初五、十五、二十五。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在我们青少年时代,大人们识字不多,小孩子道听途说。常常把端午节听成当误节,也跟着叫耽误节,心里也很疑惑,为什么会叫耽误节呢?后来才知道是念转了。
二是端午十种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有十多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们分别是: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舒兰天气预报,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都知道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的,但蔡文姬的老爹蔡邕却在他著的《琴操》里记载是纪念介子推的。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传说五月五日,伍子胥的尸体被丢入汨罗江中。《后汉书》中也记载浙江虞上巫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汨罗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综上所述,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唯有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所以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惋惜哀痛不已,世世代代传诵他的诗篇。在这次历经千百年的端午马拉松赛跑中,粉丝们大声呼唤着屈原,啦啦队更是不遗余力为屈原鼓掌欢呼,因此在端午定型的时候,只有屈原一人冲过终点线。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端午节定型的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偏居江南的汉族政权急需一个有影响有号召力的偶像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流离失所、横遭兵燹的人民大众也需要有一个这样的英雄来引领他们抵抗侵略者。屈原也就成为朝野上下共同崇拜的精神领袖。到了唐代,端午纪念屈原已经没有任何杂音了。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端午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自古以来都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老先生。可笑浩淼的江水空自流淌,却不能洗去爱国志士的冤枉!
三是端午节的国际影响力
端午节从民俗的层面影响到国家的主流文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30日薛家湾邮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有趣的是,在此之前,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韩国是一个很奇葩的民族,一方面要尽量的去汉化、去中国化,把中国的汉字都改掉,换成他们新创造的今天的拼音文字;现在韩国有六位健在的前任总统都呼吁恢复使用汉字,但都没有被采纳;另一方面又拼命地把中国文化、汉族文化往自己身上拉。仅这个节日的申遗成功就比中国早了四年。
闲去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既是一种民俗,也是法定假日之一。现在,我们可以给端午节的起源打一个标签:国别,中国;朝代,战国;时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地点,湖南岳阳市汩罗江;人物,屈原;事件,投江自杀;原因,郢都失陷,楚国将亡。
二.为什么端午节要纪念屈原
上面讲到,端午节有十几种说法,最后都归结到屈原这里来。屈原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呢?咱们就来讲讲屈原的政治理想、政治操守和文学成就。
屈原生活于战国中晚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姓芈,因祖先被封到屈地,遂以封地为姓,改姓屈。就像叶公的后人姓叶一样。屈原是一位有政治作为、有美政理想、有光辉文学成就的伟大人物。一是屈原的政治作为。屈原生于楚威王时期,从政于楚怀王时期,殁于楚顷襄王时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楚国君主,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横就是苏秦的连横政策,纵就是张仪的合纵政策。屈原因出身楚国贵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又明於治乱,娴於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位为左徒。左徒的官职仅次于令尹,相当于今天主管外交事务的副总理。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位列战国七雄之首。但是由於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投降派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受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也与楚怀王渐行渐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招远人才网。张仪与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两大策士,张仪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主张“合纵”,苏秦则站在六国的立场上主张“连横”,团结起来对付秦国。张仪入秦之后,以重金收买楚国的大臣靳尚、子兰。靳尚是怀王的宠臣,子兰是怀王的儿子。更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郑袖,她是楚怀王的宠姬,有着吹枕边风的特权。有这些人充当内奸,一同蛊惑楚怀王,终致怀王不辨忠奸,上当受骗。同时张仪又以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率倾国之兵讨伐秦国,惨遭败绩。方城有个屈原岗,说的就是楚怀王因秦国失信之后从此地出兵,36岁的屈原在这里拦住怀王的战车,向怀王苦苦谏阻的故事。这个故事当地有传,但不见经史。怀王第一次战败,心生悔意,於是命屈原出使齐国重修齐楚邦交关系。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凭三寸不烂之舌再次瓦解了齐楚联盟,使齐楚联盟终究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怀王三十年,前289年,屈原回到郢都,降级使用,任三闾大夫之职,主管屈、景、召三姓的教育事务。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江和湘江二水之间。这个楚顷襄王,又称楚襄王,二事不干,风流韵事不少,传世的有“梦与神女约会”的典故,“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就是神女与顷襄王离别时,神女留下的“微信号”。唐朝诗人写的诗“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沧海难为水”,其中巫山云是最美的云,因为她是神女所化。现在三峡中还有神女峰,传说就是与顷襄王约会的那位仙女。要问在三峡中旅游哪座山叫你最为关注,恐怕就是神女峰了。顷襄王天天想的都是和神女约会的事情,哪还有兴趣管理国家?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投汨罗江而亡,让自己随着政治理想的破灭而冤沉江底。
二是屈原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基本内容就是“美政”思想。美政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也是我国早期的“中国梦”的倡导者。繁荣楚国,统一中国,君圣臣贤,百姓安居是他的梦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等,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阐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思想”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温美玲,“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陈菊梅,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这与习主席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能否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早日让人民进入小康生活,致民于康乐之境,这是为政者应该追求的目标。所以,屈原所有的政治作为都是由他的“美政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所支配的。三是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不但是一位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还有《卜居》、《渔父》等篇都收入《楚辞》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云荒羽。《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楚国贵族投降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在作品中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贵族投降派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远,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怀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但他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在那个“楚材晋用”,跳槽成为时尚的乱世,始终对楚国不离不弃,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高尚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合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且从屈原开始,诗歌创作有了版权、著作权,今天说就是知识产权。《诗经》以“风”为主,以国为别,作者都是无名氏,人们只能从诗歌的内容中去分析作者的身份。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来才知是一位当兵的回家后的所见所闻。而“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非来贸丝,来即我谋”,则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叙述男孩来追求她的故事,与屈原的署名诗歌就差了一段距离。屈原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从四言到七言,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因为诗经中的内容以风为主,风是民歌的意思,后来也代表《诗经》。騒是指离骚,是“遭遇忧愁”的意思。我在学习楚辞时还有一种理解,离騒的离,也有茂盛的意思,表示多不胜数,如“离离原上草,”因此离骚也可以理解为“绵密的忧愁”。后来,风骚就是特指文化艺术;文人骚客就是特指从事文学艺术的这一类人。“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不是指这俩皇帝不正经,而是说他们文化不高。“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这是后话,勿庸赘述。屈原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政治家。不受张仪的贿赂和蛊惑,敢于与权臣做斗争。宁可披发行吟泽畔,也不出卖国家利益;宁可以身殉国,也不苟且偷安。屈原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操、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他的投江自尽使我国历史上所有在这一天发生的事件都黯然失色,五月端午成为对屈原的全民纪念日。中国后来的诗仙、诗圣都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待遇。1953年,屈原还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的光辉形象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扎下了根,人们把所有最美好的愿望都集于屈原一身,屈原已成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滛、贫贱不能移精神的化身。五月端午也成为人们对屈原寄托哀思的最佳时机。
三.端午节在全国各地的不同表现形式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凡是汉文化流行的地方,都会把端午节做为重要节日来看待。越南、菲律宾、新加坡、日本、韩国和朝鲜都是端午节的拥趸者,都把这一天做为自己的重要节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但过端午节都是较为普遍和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综合起来,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赛龙舟:
赛龙舟,是江南人民过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众人合力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无能为力造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紧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伯尔尼奇迹,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曾经遭到流放的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元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人数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盛传于世。
二是端午食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打扰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届时投入江中,以飨屈原。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默小宝,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走亲串友或招待客人之用。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包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花生;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三是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实际是用于衣襟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或缀于襟头,或挂于颈项。
四是端午食鸭蛋
苏北高邮地区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五是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
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
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宝佩如。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六是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年间,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七是饮雄黄酒:
说到端午不能不提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驴友们还拿来用它洒在野外睡觉的地方,以防止蛇类。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白蛇传》中的白娘子怕雄黄酒,喝了之后变回原形吓死许仙的情节就来源于此。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蚊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个“王”字,以求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晁正坤。
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八是游百病: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九是挂五色线:
挂五色线也是端午节厌胜佩饰。五色线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民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绝代艳修之旅,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或把五彩绳折成方形,饰于胸前;或以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风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vson,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即葫芦)、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臂。”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午节,宫廷曾赐大臣百索一轴。
十是斗草:
斗草就是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我们看的评剧《花为媒》中有赵丽蓉饰的彩旦与张五可报花名,就是斗草的一种。举个例子,比如:我说,牡丹,你说芍药;我说:栀子花,你说,忘忧草。越说的多越好,类似于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飞花令,最后谁对不上来,即为输者。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斗草比赛。
四.叶县的端午活动有哪些
说了这么多地方的端午活动,其实在中原,
具体来说在咱叶县,都有哪些呢?
一是插艾草。在端午的前一天,在门楣上左右插上两根艾草,以驱邪祛病。现在市面上就有卖的,五毛钱一攥儿,大的一块钱一攥。还有拧的艾绳。在农村则更省事,农民伯伯们把割来的艾拧成鸡蛋粗的艾绳,放在房檐下面阴干,晚上就用来熏蚊子。五月端午前的艾草能驱蚊 驱虫,晚上要是有蚊子,点上艾绳,蚊子就会落荒而逃,特别有效。过了五月端午,艾草就没药劲了,驱蚊功效远不如端午采的。如今人们都知道艾的作用了,很多人都去割艾草,山边,路沟里的艾都被割完了,想去蓐几棵都找不着整棵的了。
二是吃粽子。叶县人吃棕子的活动过去一般就是在当天。各家各户在端午早上把粽子、鸡蛋和大蒜放在一起煮。煮熟之后,不能只吃鸡蛋和粽子,每人也要至少吃一头大蒜。以保证一年不生病,寄托了人们对健康的希冀和愿景。现在不但家里可以煮黄定宇,集上也有卖的。用江米、糯米、红枣、花生等,先把这些泡泛,泡软,再用竹叶或槲叶包起来,放到锅里煮,熟后蘸白糖而食,香甜可口。中原地带现在街上也有卖咸肉粽子的,比例也不占太多。包粽子的叶子也很有讲究。有用茭白的,有用竹叶的。也有用檞叶的。我老家在歪头山下,山上有成林的槲叶树,槲叶可以蒸馍当笼布,也可以包粽子,五月端午打槲叶是最合适的季节,打下来的槲叶不老也不嫩,蒸馍、包粽子都是非常香的。
三是佩香囊。香囊俗称香布袋儿,用手工把花布和丝线绣成鸟兽、鱼虫、花卉、五谷、人物等各种图像,内装各种香料,常用的是有芳香开窍、较强挥发性的中草药,如苍术、甘松、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牛黄、川芎、香附、辛夷等。由于古代医药不发达,香包携带在身不但好看、好玩、好闻,而且起到避邪正气、防治蚊虫和不祥之物骚扰的作用。现在基本没有小孩子再戴这种东西了,可是我小时候还真戴过。做为炫耀的资本,在小孩子群中看谁的最好看,最香,谁就最有光彩最荣耀。姜一郎
四是悬五色线。五色线是用各种彩色丝线捻成,挂在房间内的蚊帐上,小孩子一般戴在手腕上,脚脖上,像现在的手串。女孩子戴的最多,男孩子也有戴的。丝线都是从游乡的货郎担那里买的。
五是采中药。五月是中草药成熟的季节,大部分中草药只有在五月端午前后采集效果最好。如野山药,只有在这个时候挖出来的,最有营养,过去没有奶粉,山村妇女生了孩子没奶,男的就去上山挖野山药代替母乳喂养。蟾蜍也是一味中药,民间谚语--癞肚蛤蟆躲端午,躲一时算一时,说的就是端午前后蟾蜍的药用效果最好,过了这几天就没用了。
六是河中洗浴。早上日出之前后到河里去沐浴洗澡。身上可免生疔疮;女性一般早上不能到河里去洗澡,怕春光外泄,所以就到河里或坑塘里打一盆水把全身洗一下,确保一年内不生疔疮、毒疮之类韩冬炎。记得小时候大人逼着早上去洗澡,因为嫌水凉又不敢抗命不遵,就把手脚洗一下拉倒。有时还会想歪门,早上脚泡在河里等,一直等到太阳上来了,水温了再进去不出来。
叶县民间的端午节活动我所了解的还有一些,这些节日的习俗都是潜移默化,来自于民间,通行于民间,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迅速改善,一些流传已久的习惯会随着历史的烟尘慢慢散去。譬如戴香囊、戴五色线的习俗,也在暗中变化着。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其为何物了。年轻人的脖子上香囊被项链所取代,手上没有红丝线,而是普提子、小叶紫檀或其它更昂贵的材质做成的手串所取代。但端午还在,屈原还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会永远存在!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意义重大的节日。高官达人,草根百姓,任何阶层、任何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元素。端午是一个可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因为屈原的爱国精神;端午是一个寄托中国梦的日子,因为屈原的“美政思想”;端午是一场文化盛宴,因为屈原的《离騒》《楚辞》;端午又是一个体育健身的好日子,龙舟竞赛是中国早期奥林匹克运动的萌芽;端午又是全民卫生日,是中医药的采集日子,提醒人们防病治病;端午还是一个反腐倡廉的节日,因为祭奠屈原不用猪羊三牲,而只有粽子这一道主食,甚至连一道开胃菜都没有;端午还是吃货的盛大节日,早上吃棕子吃鸡蛋吃煮过的大蒜沙日娜,中午吃饺子,大快朵颐,大饱口福;不管是上流社会高官富豪,还是普通民众草根百姓,都能吃得起,吃得饱。近年来,国家又把端午定为法定假日,大家可以走起来,到田野去,到山里去,到水边去。俨然又是一个旅游节。说到旅游,欢迎各位到常村歪头山去蛟河红叶谷,到一线天去,本人乐于陪同,免收向导费,免收讲解费,还管农家饭,品木瓜酒,采山野菜。期待有一天,“端午免收高速过路费”,让我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