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心情状态东三省是清朝入关嫁妆?让朱元璋这场摧枯拉朽的战役告诉你!-人民必胜
2016年01月30日东三省是清朝入关嫁妆?让朱元璋这场摧枯拉朽的战役告诉你!-人民必胜
作者:张嵚
来源:新鲜历史网
八年抗战时期,卖国投敌的铁杆女汉奸陈璧君,曾有雷句流传:“中国以前何尝有东北五省(她指的是现在意义上的东三省),奉天(沈阳)本来就是满清带来的嫁妆!”
在那特殊年代里,她这雷句一度很火,伪满洲国的报纸上成天用,汪伪政权的政要们也总挂在嘴边。跪舔日本主子的效果,确实非常成功。
可随着日本战败,这位极品汉奸也遗臭万年。可她这段雷句,非但没有消失,相反在各种场合,变着花样的出现。衍生出的“东三省是清朝入关嫁妆”的说法基拉·科尔皮,一直很有市场。
这说法有多荒唐?只要做个假设就可以:假如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末年,也就是清朝入关二百多年前,敢在明朝国土上表达这观点,会是啥后果?
如果让司法机关听到,肯定就按“妖言罪”办理,最轻也是流放劳改。如果没落到司法机关手里,而是被将士们知道,下场可能会更惨,没准就被乱刀砍死!
因为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东北大地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同样也是大明将士浴血奋战打来的。
这场奠定大明朝对东北主权的战役,就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明平定辽东纳哈出之战。
一:开国阴云,辽东险恶
东北大地,对于明朝历史有多重要?
十六世纪时,一代圣贤大儒王阳明,就曾一针见血指出: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四处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哪四地?蓟州,宣府,大同,辽东。以辽东为核心的东北大地,就是大明朝的生命线!
只要参考下明末崇祯皇帝从励精图治到悲情上吊的全过程,就知这话准的恐怖。而在王阳明出生前一百多年,开国二十年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早对这道理深有体会。
明朝开国,算是创了奇迹,从南一路北伐定鼎天下。但鲜为人知的是:统一中原的大明朝,面临的却是空前险恶的开国局面。
且不论在战乱饥荒里烂成渣的国民经济,只说国防:丢了大都的元王朝,只是集体撤回草原,名号换成了“北元”,江山却没垮,虽说被明朝痛打了好几次,却也在洪武五年(1372年)岭北之战上让明朝吃瘪。于是两家以长城为界,开始了数十年的军事对峙。
而随着岭北之战结束,大明,也就直面了这历代少有的开国军事压力:广袤的漠北草原和东北大地,甚至西南的云南,这些昔日元朝的领土,依然控制在漠北北元朝廷手里,其军力强大程度,以清朝人谷应泰的形容: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何美璇
在这片战争阴云里,越发令明王朝头疼的,正是东北。确切说,是辽东军阀纳哈出!
说到让朱元璋头疼了二十年的元朝名将,朱元璋自己,也是多次感慨万千——纳哈出,元朝贵族世家出身,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重臣木华黎。父祖两代更多年在辽东带兵,如此耳濡目染,也令这位贵族俊才,对元王朝一直死忠。
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时,朱元璋攻打安徽当涂,与身为太平路万户的纳哈出血战,将他一战俘虏。可纳哈出的风采气度,却叫朱元璋十分欣赏,一听又是木华黎后人,更是两眼放光,好吃好喝好招待,打算劝他投降。
纳哈出一开始还是严词拒绝,后来看朱元璋盛情高涨,干脆就绝了食,好些天茶饭不思,把朱元璋也吓着了:真饿死在我这里,影响岂不恶劣?算了你走吧!非但没难为纳哈出,还给他大笔财物。
这事传开,当时叫朱元璋的部下好些不服。以大将徐达的吐槽说:这纳哈出不但是性格死硬,更有一身行军打仗的好本事。就这么随便放走,他日必成大患!
接下来的事,果然印证了徐达的军事眼光:回到北方的纳哈出,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担任了辽阳行省左丞相,这里是他父祖曾任职的地方,旧部心腹遍布,于是纳哈出如鱼得水,轻松把持了大权,成为坐拥东北的一方豪强!
接下来他更用事实证明,他绝不是啃家族的老本。此时正是红巾军大举北伐时,绰号“破头潘”的红巾军名将潘诚的中路军,一度打进了高丽境内。可这支强悍军队,在碰上纳哈出后,却是连败数十次,最终被纳哈出全数消灭。
如此强悍实力,正如元顺帝的称赞:辽东贼寇全被纳哈出剿灭!
这位昔日被朱元璋放走的战俘,此时治下人口部族数十万,核心精锐骑兵四万多人,已然是兵强马壮的“东北王”,而看看地图更知道:这位“东北王”俨然北元王朝强壮的左拳头,在明朝脑袋上来回招呼。
但对这位东北王,已贵为明太祖的朱元璋,却已然抱有幻想。
不但不打,而且还继续卖力拉拢,从洪武二年(1369年)起,不但遣使通好,而且明军在其他战场上的光辉战果,都是第一时间告诉纳哈出:看看大明多能打!
甚至朱元璋本人也上阵,亲自写信叙旧,说自从你被我俘虏了放回来,一晃十几年了,你这里兵强马壮,朕听说了也很高兴。你也读过书吧,东汉年间窦融归附刘秀的事你知道吧,向窦融学习下?
让其投降的暗示,越发的直白。
纳哈出的反应也很简单:充耳不闻。朱元璋的劝降,装听不明白。而且明知明军兵强马壮,他却不屈不挠时空大盗,发挥骑兵机动力量,逮着机会抽冷子,就狠打明朝一下。
打的比较狠的一次,比如洪武五年(1372年)冬天,趁着明军在岭北受挫,他也凑个热闹,以数万骑兵声东击西,奇袭明军囤积粮草的昌图镇,一气烧毁十万石粮草,让明朝吃了大亏。
这一战的痛心程度,后来好些明朝军事家都念念不忘,二百多年后明朝名将郑洛青海平叛,还不忘了以此战教育部下,忠告别犯这错。
但似这次沾便宜的时候,还是不多。大明也是军力强悍的时候,哪里吃得下这亏?比如这次纳哈出袭击完昌图镇,回来的路上就被明军报复追杀,差点把自己就搭上。
更多的时候,则是损兵折将,洪武四年(1371)的时候,他还敢“扰边为辽阳患”,但之后几年,侵扰次数也越来越少。大多数侵扰,不是被明军当时痛打,就是被明军报复山埃。
但比起这军事上的摩擦,他让朱元璋抓狂的另一个事,却是挖明朝的墙角:高丽!
作为元朝的实在姑爷,高丽在明朝建立时,也眼疾手快顺风倒,成了明朝的附属国。可纳哈出不干了,身为忠于北元的“东北王”,打不过明朝还修理不了高丽?不但霸道阻断了高丽与明朝的交通道路,还派人上门威胁,终于吓得高丽国王王禑腿肚子发软,洪武十年(1388)改用了北元“宣光”年号,又反了明朝的水!
骚扰大明边境,逼大明属国反水,不买朱元璋的账。“东北王”纳哈出,就这样成为大明开国头二十年,明朝北方的一个大麻烦。
对这个连自己账都不买的家伙,朱元璋怎么办?
二:摧枯拉朽,辽东平定
对纳哈出,一直在示好的朱元璋,其实一直没有放松!
但表面上,还是热情不改,甚至是纳哈出每次挑衅后被痛揍完,朱元璋的热情抚慰就到了,还是劝他投降,甚至纳哈出只要改奉明朝号令,依然可以驻守辽东,每年还享受明朝大量赏赐,如此优厚投降诱惑,dnf心情状态纳哈出还是扛住了!
当然除了热情,军事压力也在持续,不断的向着纳哈出的地盘渗透。洪武十二年,名将马云拿下大宁,两年以后,徐达,汤和,傅友德,沐英四位名将齐出,把西拉沐沦河以北全数扫平,尤其重要的是,也正是这年,原本效忠于纳哈出的东北各女真部落纷纷来投,到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朝在辽东,已经有了五个女真千户所。
这个意义有多大?不但纳哈出实力大减,他先前煞费苦心胁迫高丽的事,这下也抓了瞎:北元朝廷和高丽在鸭绿江下游的交通,随着女真归附明朝,几乎全部阻断。就算想勾搭,也得绕远路。
更严重后果是,看上去强大的纳哈出,一边被朱元璋热情邀请投降,一边被步步碾压,几乎陷入被包围的地步。
尤其让纳哈出叫苦的,还是这反水的高丽,自从反水跟了北元,不懂事的高丽,以为又抱了粗腿,竟还多次招惹明朝。朱元璋的态度也明确:高丽惹事?那就揍纳哈出来吓唬高丽。不但揍,每次揍完,还在高丽边境上张榜,描绘纳哈出被揍的惨状,甚至连抓到的纳哈出部的俘虏,还曾组团拉到高丽边境展览。
当然这些冲突,说来还是步步渗透,摩擦经常有,大仗却还没发生。
也正是这些摩擦中,藏着朱元璋的大战略:收复东北!
大明开国,百废待兴,纵有强大的军队,却无坚实的经济。典型岭北之战,徐达李文忠部各个拼命,但是后援却已不济,只能忍痛退兵。
所以对纳哈出,明明被拒绝,依然要先拉拢。与纳哈出的冲突,明明多年被侵扰,还是要先忍,哪怕不识相的高丽,也只有先忍。一直忍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好些明朝官员都忍够了,江西布政使参议胡昱就慷慨上书,力主讨伐纳哈出。可朱元璋嘴上却还在忍:今姑待之,若其一旦觉悟,念昔释归之恩,幡然而来,不犹愈于用兵乎?
照这个意思,还在痴痴等他投降。
但事实是,朱元璋已不忍了:多年励精图治,大明每年的钱粮收入,已到了两千零八十八万石,远超宋元时期一倍多。早已钱粮充足。精锐军队更已开始集结:山东、山西、河南和河北的精锐军队,都在向辽东隆隆开进,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尤其底气足的是,这次粮草先行,动员力度更大到恐怖,专门在松亭关,大宁,会州,富峪一线建立粮草基地,储备一百二十三万石大米,足够支撑一场大仗!
到洪武二十年正月,大明军队已集结完毕:名将宋国公冯胜统军,包括蓝玉,胡海,郭英,常茂等名将常山人才网,几乎囊括了除已过世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外的所有将星,军队更是各地历经锤炼的十五万精锐。这是自岭北受挫后,大明王朝十五年后再度大规模北征。
这是一只大明朝磨练了十五年的铁拳,呼啸着向着声名显赫的“东北王”纳哈出砸出!
对这一战,朱元璋人力物力都准备的充分,作战计划更亲自反复筹谋,临战前还给冯胜谆谆指点,就怕出差错。可真开打才明白:担心的有些多余了!
大明多年软硬兼施,饶是纳哈出强撑,麾下却早已一盘散沙,开战就彻底现形。先是蓝玉一个骑兵突袭,冒雪把庆州拿下,接着明军高歌猛进,六月打到金山西侧纳哈出老窝,一路上纳哈出的部下们,几乎是一触即溃,不是仓皇跑,就是组团来投降。
百炼成精的明军,就这样以牛刀杀鸡的方式,把仓皇的纳哈出,逼到了濒临崩溃的绝路。
这时的纳哈出,一路连跑带躲,正喘一口气,却见他昔日旧部乃吾刺从明军军营赶来,给他送来了一件救命的东西:朱元璋的书信。
如果说先前朱元璋的每次邀约,纳哈出还能扛住,那么在这一次,他彻底扛不住了。
濒临绝路的时刻,败局已定的局面下,展开书信,不变的却依然是朱元璋热情的问候:信中告诉他,他折腾了大明二十年,但只要他愿意投降,大明依然愿意接纳他。尤其令他动容的一句:朕推人心,谁无父母之念,兄弟之情。
是啊,北元只剩下最后一口气,自己尽过了所有的本分,此刻此刻,面对明军的重重围困,生死事小,十多万乡亲部族,也要灰飞烟灭吗?
在这历史大势面前,纳哈出做出了抉择:亲自带数百骑兵来到明将蓝玉军营,然后十多万部众集体投降。本可能是场惨案的金山之战,就这样和平结束。
这位震撼了明朝二十年的枭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时代。朱元璋对这位终于归降的老熟人,待遇也十分隆重:封为海西侯,每年享受两千石俸禄,成了南京城里的富家翁。晚年的纳哈出,不打仗了却沉迷于酗酒,喝的浑身燥热就泡凉水澡。如此糟蹋身体,也终于糟蹋出毛病:在跟随傅友德南征的路上,病故在武昌的一条船上。
他的这些富贵,以很多明朝人笔记说,好些人都不平,但看一个贡献,却真是不过分。
随着纳哈出的和平归降,大明王朝的势力,终于完全进入了东北大地。元朝在东北大地的主权,几乎被明朝完全继承。
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大明又更进一步:明朝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陆续设立了132个卫所,永乐九年奴儿干都司设立后,辖下更有二百零四个卫所,到万历年间发展到四百零五个卫所,控制区域更包括了外兴安岭和库页岛等地。这些后来被近代不平等条约陆续出卖的国土,明朝,却有着无可争议的主权。
这些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都是以这场摧枯拉朽的战争为开始。
当然这场战争,还有一个附带的啼笑皆非后果:纳哈出败亡后,一直三心二意的高丽国王王禑,竟然脑洞大开,想来和大明争夺东北,呼啦啦四万高丽军杀来。
可他脑洞开,高丽军却实在,知道自己的斤两,宁死也不肯和大明打,反而调转枪口,把王禑国王给废了。新国王李成桂更殷勤像大明表效忠:为表示对大明的忠诚,我们不叫高丽了,给换个名吧。
于是这个国家,就有了一个中国人熟悉而亲切的名字:朝鲜!
打赏
西历2018年12月05日黄帝纪元四七一五年岁次戊戌十月廿八
“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请关注有明人(ID:youmingR)
1862年的国内西北大事件:一段被颠倒的民族血泪史!
19世纪下半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整个南中国,随着最后的根据地南京的陷落,曾经轰轰烈烈的天国走向衰亡,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陕西等西北省份又爆发了捻军,他们与太平天国余部携起手来,继续抗击清廷。
这是个战乱年代,在这个年代里,无产者和流氓无产者成为起义队伍中的主导力量冷宫宠后,他们之中鱼龙混杂,有多少罪恶以起义的名义明目张胆的进行着,又有多少国家和民族的罪人以起义者的形象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这个动荡时刻,西北的回民首领们认为推翻现有统治,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时刻到了。
1862年5月,两个参加过云南起义的阿訇——任五和郝明堂来到了陕西华县,他们带着一腔反清反汉的热血,借着全国捻军运动的势头,组织陕西回民向清廷发动圣战,一时间,铁匠们日夜忙着打造刀枪,由于回民们没有大量的枪杆,所以他们将市场上所有的竹竿买光,以做长矛。
此时华县已经招募了400名汉人和回民做团丁,以防太平军,但未曾料到回民的圣战来势如此之快,结果团丁中的200名回民当下响应圣战号召,杀死汉人团练,当夜逃走。正是这个举动,使伊斯兰的企图暴露了。
回民虽然买光了市场上的竹子,可仍旧不够用,他们又想买一户人家的竹园,但是那户人家是汉人,当知道回民要造反后,他们拒绝将竹园卖给回民,回民们当然不甘心,便发生了械斗,械斗中打死两名回民,回民们闹到了官府。官府认为这两名回民心有不轨,没事你买这么多竹子干吗?是不是想哗变?所以对这两名回民的死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一下可给了回民们闹事的借口,回民首领任五和郝明堂立刻宣布圣战开始!
伊斯兰教的圣战是可怕的,大规模的报复性屠杀上演了。
数万回民自动组成了回民军,打着反清报仇的旗号,大张旗鼓地向汉族聚居地发起了进攻,可怜大多数汉族人还根本浑然不知,就遭到了灭顶之灾。回民军袭击了汉族村庄八女井,也就是今天的大荔县八鱼,当即杀死汉人数千,血流成河。
可此时陕西地方官员一面在抵抗着捻军和太平军的不断进攻,一面又要供给朝廷大军的给养,他们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粮兵马去对付回民,万般无奈之下,陕西巡抚只好派遣陕西团练大臣、同治皇帝的老师张芾去劝说回民,缓解压力,想尽一切办法冰释前嫌。
张芾开始的时候进行得很顺利,他尽言回汉一家,努力安抚回民们,在他的一番劝说之下,大多数回民打消了进攻汉人的想法,但此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震惊的事情,回民首领任五和郝明堂宣布,在张芾的轿子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书“秦不留回”,秦,陕西也,秦不留回,便是说陕西不留回人,那岂不是朝廷要把陕西回民杀光么?一时间回民群情激奋,场面顿时失控,张芾的努力瞬时付之东流(这其实就是回民的一个阴谋)。
任五等人立刻拘禁了张芾,连审七日,严刑拷打,逼迫张芾承认“朝廷欲杀回民”是实,七日后将张芾斩首示众,可怜堂堂同治帝的老师,就这么窝窝囊囊糊里糊涂死在回民手中。
后据兰州大学研究人员考证,那封“秦不留回”的纸条,极有可能是任五、郝明堂等人为了破坏谈判而故意栽赃的,借以挑起更大的回汉矛盾,以达到继续鼓动回民发动“圣战”的目的。原因是:
其一,作为一方大员的张芾不可能用纸条传贴的方式发布命令,因为那是民间通信方式,不是官方采用的;
其二,陕西当时没有清军的机动部队(部队打捻军去了),陕西中部仅有清军1万人左右,如何敢下杀200万回民的命令?
其三,张芾不是清政府的钦差大臣,根本没有发布这个命令的权力。
张芾冤死,回民的圣战正式爆发,首领任五为了表示自己“再无退路,再不回头”的决心,竟手刃了自己的家属,何其恐怖!他们号召穆斯林起来“圣战”,杀光关中的“卡菲尔”(汉人),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于是回民迅速组织了30万穆斯林民兵,在关中诸地的汉族地区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可以毫不留情的告诉大家,这次屠杀的结果一点也不亚于日本鬼子在南京制造的那场屠杀——沙苑地区“人类几灭”(据《同州府志》),临潼县竟被杀30万人有奇,大家想象一下一座县城和它的辖区被杀30万人的景象吧!
其中有一个县城,城中的回民教师由于久和汉人相处,感情比较深厚,当他看到回民军给当地回民发的“杀汉帖”之后,大惊失色,立刻报告知县,县城大门随即紧闭,由于回民军缺乏攻城手段,久攻不破,被迫撤退,这个县才免遭涂炭。但是这个回民教师呢,不久便全家自杀了,道理很简单,以后的日子里,他的穆斯林朋友们不会放过他的,因为《布哈里圣训》写着:如果一个穆斯林改变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就把他杀了;《古兰经》也写着:杀死叛教者不应受惩罚。
在回民军的涂炭下,三原、富平、华县、兴平等地汉人均遭到严重屠杀,死亡总数约有100万余人。其余的汉人结寨自保,由于陕西回民不会攻打城寨,所以损失很大,为了建立伊斯兰国家”,他们被迫保存力量,以中心城市为攻击重点。
当时陕西回民军分为两条主要战线,东线上,约有穆斯林民兵10万人,重点攻击同州(大荔),主要据点为:羌白镇,王阁村,仓头镇。中线穆斯林民兵约16万,于1862年7月初攻克了六村堡,据正史载,几乎全歼陕西中部团练武装。不过据后人了解,被杀的大多是逃到这里求生的平民。
随后,回民军挥师猛攻西安,陕西提督孔广顺等部约7000人拼死防守,回民军本来想连同城内的回民作内应,但是西安城内的阿訇是个远见卓识者,他看出了回民军的残暴,便号召城内的回民不要出城参与暴动,同时组成巡逻队,防止城内的汉人骚扰回民,就这样,西安回民始终没有参与这场“圣战”,得以保全。
清政府未料到回民声势如此浩大,急调河南提督成明率8000人支援陕西,刚出开封即遭到当地回民骚扰,兵马前行艰难,无法援助西安,清政府见状,又急调胜保从京师出3万人增援陕西。这胜保是个满人,人送绰号“败保”,是个见仗就败的主,慈禧太后为了鼓励他打胜仗禅舞不二,特给他赐名“胜保”,可他还是不争气,进潼关后屡战屡败,最后绕道进入西安。不敢出战,任由回民在城外屠杀汉人,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将其赐死。
1862年10月,清政府又急调荆州将军多隆阿增援陕西。6月他攻克了仓头镇,9月进至西安,此时西安已被包围了15个月,“粮米穷蹙”。多隆阿为解西安之围,率军攻打渭城回军主力,渭城城防坚固,清军久攻不克,最后多隆阿亲自带200人夜间爬城成功,攻克渭城,穆斯林民兵战死2万多人。随后他连续收复了兴平,武功东湖棋院,1863年12月,多隆阿派总兵陶茂林部到达凤翔,被围困了460多天的西府大城得以解围,清兵猛攻凤翔,回汉两军死伤极其惨重,护城河“水朱如血”,凤翔城终于被破,陕西回民军被迫撤退,当时回民军算上家属,约十五万人,进入甘肃东部。甘肃张家川是“哲赫忍耶”教派的重要传播中心,回民军在张家川屠杀汉人三万余人。
1862年9月,为了呼应陕西回民,宁夏回族同心族反叛,对宁夏汉人展开了血腥屠杀,随后联系哲赫忍耶总教主马化龙在金积堡反清。1862年11月,回民军将领穆生华率部在秦安酸茨坡击败清军,斩秦州知府托克清阿;马化龙率部于1863年4月攻克靖远,杀10万人;1863年7月,马化龙诈降清军,骗开城门克宁夏府、灵州,人口损失140万。
这次战争带来的大屠杀使宁夏的人口损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直到今天,宁夏还有一百多处当年遗留下来的废弃村庄,全是被当年的回民军屠戮一空的村子。宁夏地区清政府的官员对回民军的报复性屠杀显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固原知府为了安抚回民,不许汉人组织团练,要求回汉双方缙绅都来官府起誓,双方当时发誓永不相杀。可十天后城内回民就起事,杀了清朝官员以外,“城内官民男妇共死者二十余万人”。1864年初,陕西回民军主力进入甘肃。“初时,甘回起事,尚爱乡土,不擅杀戮。正月初,陕回入境,杀戮极惨,焦烂隳殄……四乡堡寨攻陷无遗……回民军入城……,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事例太多了。如华亭县“从此丘墟”,“平安后召回遗民,仅得男妇老幼70余人”。
庆阳府三次被攻破,战后“奇禽猛兽麋集”,左宗棠花了很大力气搜索老百姓,只在深山里找到几个人,见到官兵就到处乱跑,好不容易把他们控制住,他们都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年头了,吃野果,不穿衣服,跟野人没有两样。他们以为又是来搜杀他们的穆斯林民兵。隆德、靖远两县,“陕回结土回为内应,……人民杀毙饿死十有八九,逃出者十之一二天衣多媚。”靖远县内“汉人死者男妇约十余万”。总之,陇东被回民军攻陷5年,人民丧失90%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基本是汉人,当时陕西一度出现大批汉人改信伊基督教的情况,因为穆斯林民兵不杀基督徒,但甘肃没有这个条件,更关键的是甘肃山高沟深蒋贵妃传,人口分散,所以甘肃的屠杀要惨重的多。
值得一提的事情是,陕西回民在陇东董志塬重整,组建十八大营民兵,17个大营的领导人都识字,后来在战争中相继投降了。只有历史学家歌颂的白彦虎,不识字,但杀人最多,所以也成为以个大营的领导人。据我统计,甘肃地区33次可考证的大屠杀中,有29次有白的参与。许多都是他的个人行为。但他也是历史学家拼命歌颂的,其实他在前期算不得高级领导人。
关于穆斯林民兵的成分,从一些领导人的名字不难看出:“哈哈娃”“大瓜蛋”等(研究者问了陕西的同学,哈哈娃是坏人的意思,大瓜蛋是傻瓜的意思)。
1864年秋,河州(临夏)回民经过1年多围攻,攻克临夏,死者50000余人。1865年河州回民攻狄道州,杀10余万人。请大家记住这支回民军后来的结局,这可以非常恰当地证明,所谓“清军报复性屠杀”这种定论式说法的荒谬性。1864年底,肃州(酒泉)回民起义,“杀剿”汉人。甘州的情况,证明这场战争是全民族性的:甘州城在起义后,再没有一个回民,所有回民男子全部突围出城。他们攻下梨园堡等地,屠杀汉人后,在高台、临泽间为汉人自发组织的武装全部杀死。
回族和汉族由于宗教、生活习性、价值观的不同等原因,自古就有很深的积怨,再加上统治者对回民的压迫,使得回汉矛盾急剧上升,终于在清朝后期的动荡时刻全面爆发了。
建国之后,我D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将此次回民叛乱定性为“反清大起义”,实际上,这是一场回民自发的、全民族性质的武装暴乱,它给汉族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无尽的损失。
建国之前,民国政府称之为“同治回乱”,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在西方史学家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起义”,更不是“暴乱”,这是伊斯兰教徒对异教徒的一场战争,西方史学家称之为“东干战争”。
从回民军所谓的“起义领袖”的做法中就可以看出回民对汉人的仇恨之深,做法之极端。请看这个事例:1864年10月,白彦虎在屠杀了合水的汉人之后,进攻陕北,打算烧毁黄帝陵(满蒙进入中原之后都没这样做)。但在陕北遭到当地反清的“饥民武装”董福祥的顽强抵抗,最终溃退。1869年,白彦虎再度派人烧黄帝陵,被北路清军击退。这次事件拉近了饥民武装与清军的关系,1868年,董福祥归顺了左宗棠。黄帝乃中华民族之祖先,黄帝陵乃我华夏民族的神器所在,白彦虎身为回民军领袖,竟欲作此天人共愤之事,可见其丧心病狂,汉族人如何不恨他?饥民首领董福祥归顺左宗棠后,奋力抗击外国侵略者,成为民族英雄,后在抗击西方列强的战斗中牺牲。还有一个事例,穆斯林民兵在各处摧毁佛教寺院,道观,杀戮佛教徒和道教徒,并计划摧毁华山的建筑群,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彻底毁掉汉族的佛道文化,转而强迫汉族人信奉伊斯兰教。
由此,东干战争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经济压力。
(1)土地问题回民军在各地夺取汉人土地,并对其进行分割耕种,由此还引发了内讧。当时陕甘的人地矛盾是极突出的。陕西关中地区“丰年恰足自给”,甘肃临夏地区“山林砍伐净尽……以栽禾谷”,等等。这些是历史学家所不一定了解。可我们生态学却有许多宝贵的资料。
(2)商业和手工业回族从小经商,常不读书,经商甚为所长。汉人觉得他们无文化却占据商贸之优,甚为不平。回族经商人数多,其中不免有奸商。至今西宁人还都知道“回民的饭吃得话听不得。”
2,宗教信仰问题。
回民军的旗号就是“杀光卡菲尔”。
3,生活方式问题。
汉人和回民互相鄙视对方的生活方式,这点大家很容易理解
4,伊斯兰教内部的门宦和派系问题。
5,全国形势,这个不用多说了。
陕甘回民起义是受了云贵影响,太平军入陕为回民起义提供了条件,太平军二次入陕在周至打死多隆阿(1864.1此后直到1867年底清军无合适统帅),1867年1月西捻军在西安附近大败清军,“捻回合势”等。
西部的回乱已经漫布陕西、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境外势力也开始插手,并在新疆建立了阿古柏汗国,意图分裂西北,清政府看到回乱难以控制,便派朝廷重臣左宗棠率军平叛,左宗棠挥军西进,一路大败各路回民军,十余万回民军屡战屡败,纷纷到了陌路穷途,走投无路的白彦虎投奔了新疆分裂分子阿古柏,并作了阿古柏的女婿,在左宗棠大军的接连打击下,白彦虎终因作战受伤不治而亡,阿古柏汗国灭亡。而马化龙屡战屡败,于1870年10月投降左宗棠,结果清军在回民军缴械后,又在挖出俄国枪械1000余支,就以私藏武器和勾结外国罪名,将马化龙凌迟处死,又杀了1000多名回民,至此,白彦虎身死,其余各个回民首领或死或降,部众瓦解,阿古柏汗国灭亡,马化龙伏诛,东干战争基本结束。
河州回民领袖马占鳌于1871年初投降左宗棠,左宗棠非但没杀他,还给他封了官职,并任其保留部下武器等,马占鳌得以在河州地区割据下去,这就是后来的西北五马的由来。马占鳌的后代有马步青、马步芳、马鸿逵、马安国等,这股盘踞势力久居西北70多年,直到1949年我人民解放军一野进军大西北,在彭德怀的铁钳猛攻下,才土崩瓦解。
1862——1873年间,回民起事遍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直至白彦虎退到新疆投靠阿古柏,最后逃往俄罗斯才告平息,史称“同治回乱”。
今天我们重新研究这段历史,会发现,在对那段历史的研究时有误区。比如大家(包括回汉)都在讨论起因是为几根竹子这样的小事而引起的“同治回乱”——这本身就是有人误导的结果。
现在许多人认为所谓“同治回乱”起因大体如下:
同治元年(1862年)春,一批原籍陕西同州回勇在开小差回家路过华州时,看上了村边的竹子,有回民起意购买。在同汉族主人因价格问题发生争执后发生械斗,被打死两人,又嫌官府处理不公笨鸟网,于是啸众闹事,由此而引发后来震惊天下的“同治回乱”……
对于这个事件的孰是孰非问题,我不想深究,在这个具体的事件上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官府也有责任。但是我认为把整个“回乱”归结为这个偶然的小冲突未免草率,因为它没有被还原到当时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
下面,本人将扼要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个人以为,所谓“同治回乱”的说法就未免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在当时中国回民造反并不只是同治年间的事,事实上早在此之前的云南回民就已经成功造反,这必然是关中地区爆发“同治回乱”的诱因。
晚清的“回乱”寻根溯源肇始于咸丰朝。云南“回回乱”分别由马国才在姚州(今姚安),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马凌汉在昆阳,马如龙在建水,徐元吉在澄江,马占魁在立北等地发动、组织回军,攻占城池,杀人盈野。咸丰六年(1856),回民首领杜文秀率云南回民叛乱,八月率回军夺取下关,九月攻克大理。杜文秀是云南各支造反回回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支。杜文秀充分利用了当时洪秀全咸丰元年(1851年)广西金田村起义,后定都天京(1853年)建立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机遇,也在云南趁机造反建立平南国(“班赛王国”)并先后自任为大元帅和苏丹。云南爆发回乱后,很快形成两支强大的力量:一支以杜文秀为首,活动于滇西各地,一支以马复初、马如龙为首,活动于滇东南一带。马如龙以新兴州及馆驿为基地,攻占滇南大部州县,称“大元帅”黑正妹,先后于咸丰七年(1857)、九年(1859)和十一年(1861)3次攻打省城昆明。
云南的回乱给全国其他各地的回回树立了好榜样,特别是当满清忙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而其他地区防务空虚时,使回回更加躁动起来。在贵州由张凌翔、马河图为首,在四川会理由马荣先为首,他们先后以“云南回乱”为榜样,扯旗造反……
作为历来是中国回回聚居最多的西北关中地区,那里的回民也蠢蠢欲动起来。
恰巧这个时候,在陕西有一个从云南来的回回,名字叫任武。他到陕西大肆鼓惑回民学习云南回回那样叛乱,意图建立自己的“回回王国”。
为了安抚陕西回回,朝廷派遣德高望重的前任朝廷大员张芾去劝说回回,要回民首领交出任武,不要听他的蛊惑去造反。此时藏在人群中的任武听到后心感不安,于是煽动那些不明真相的回回,说朝廷要来剿灭回回。结果狂热的回回一被煽动就奋起而上把张芾杀了,尸体被砍成八块,扔在渭河滩上……
张芾“活该”被杀——有人曾经劝他:“回回的话不可信!”老头子不信,因为他曾经做过皇帝的老师,所以自以为资历和威望可以镇的住回回,结果落得身死人笑的下场……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张芾:
张芾——曾经当过同治皇帝的家庭教师,担任过浙江和安徽巡抚。威望很高,其时退休回陕西泾阳老家。在他奉慈禧之命去临潼安抚回民时。有人提醒他,“回民的饭可吃回民的话不可信”,要他多带些人。张芾自以为威望高,又是去说和,因此没有带什么护卫。只带了临潼知县等几个人,结果全部被回民所杀。张芾老汉尸体被砍成八块扔在渭河滩。以后回民又到他老家泾阳县,杀了一家及亲属80多人,被灭族。
为了向犹豫不定的回回表示自己不留后路的决心,任武甚至不惜丧心病狂地杀死了自己的老母亲、妻子和孩子,以此来向陕西的回回显示他造反的坚定决心以及对伊斯兰“圣战”的虔诚!
附文2: 西北回民起义真相
梁宵
人们通常把这次战争称为“回民起义”,但又不敢深讲,往往是一笔而过。对左宗棠也进行谴责,对战争的起因、进程、结果在历史教科书中完全避而不谈,就是照顾到了双方的感情。因为这次战争究其实质是民族仇杀。这次民族仇杀跟印度与巴基斯坦分离时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仇杀可以完全一样。回民对清政府的斗争并不十分坚决,有部分回民还投降了左军,马化龙也是时降时叛.跟清政府玩猫与老鼠的游戏,但他屠杀起汉人可绝不含糊的。在他初起时,攻占靖远县,该县23万汉人不分男女老幼被杀得只剩下五千人。张承志在《心灵史》也曾提到过,当回民攻占陕西某县城后,杀光包括出生没几天的婴儿在内所有汉族男子,轮奸所有汉族女子,称之为给汉人换换种。最后马化龙被擒后,凌迟处死,全家被灭族,实在也谈不上什么冤枉。而且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回民对汉人的屠杀主要是集中在回民初起之时,占有很大优势剑道独神,几乎控制了陕西大部与甘肃除兰州之外的全部,在这个区域内对汉人进行大屠杀。而汉人对回民的大屠杀主要后期回民失败后的报复性大屠杀,这有一个因果的关系。
这次战争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现在无论是政府与汉人都在刻意淡化这些仇恨,去保持这种民族团结的局面。因为现在中国绝大多数汉人不知道一百年前的西北有这样一次与残酷的民族仇杀,这与政府刻意淡化是分不开的。但是一部分回网上的成员一定要把有些事情搞得水落石出的话,我想真到那一天,“回民起义”这四个字中的“起义”两字就要去掉了。真正了解一些西北回民战争的史实后,觉得这次战争称为“起义”,实在对不起死于这次战争中的那些无辜百姓,总觉得这些死者的灵魂还不能安息。
当年回军在西北大规模屠杀汉人,不分男女老少,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中国西北的民族构成,使回民能够成为西北的主体民族,这样就可以在当地搞一个伊斯兰国家。就算最后搞不成,也能成立一个准独立王国,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回军有些首领对清军是时降时叛,而另一方面对汉人则是痛下杀手。只不过回民在汉人的血没有流光之前刘雪荣,自己几乎流光了血。另外左宗棠对待回民也是十分残酷的,但他在当时把回民还是看成是同族,并非他族,只不过是一些信仰外国教的族人,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会接受一些回民的投降,如果是异族的话,就很难说了。
清朝末年,政府固然腐朽不堪,官员贪污之风盛行,然而西北各省经济并未崩溃,人民更不是民不聊生,相反,在战争前西北各省人口增长很是迅速,回民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说有必然因素,那就是民族主义,之所以爆发,与汉族和回族中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有莫大的关系。
回民造反的确是被动的,是被团练乡勇所逼迫的。可在大规模的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中,回民又是主动的。起事后他们愤怒地,盲目地把报复目标转向了所有的汉族,于是大批汉族平民被屠杀。这使得生还的汉族平民对回民的极端仇视,于是纷纷加入左军,参加对回民的报复性大屠杀。连一向与政府作对的西北刀客也参与剿回,可见当时普通汉民对回民的仇恨之深。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回军攻占河西走廊的肃州,把城内所有汉人都杀光,一个不留。该年初,肃州镇标官兵,大部被调赴新疆平乱,肃州城防空虚,而回民准备造反的情绪日盛,气氛十分紧张。镇台(总兵官)成桂(旗人),采取恐吓手段企图压服;知州陈墉(钱塘人),采取和议政策,以图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二月二十三日,在惠回堡哨口防守之回民猎勇200余人,骑马前来肃州镇台府,索取前任肃州镇总兵德祥扣发之口粮和盐茶银饷未果,邀起猎勇不满,立即西奔,攻占嘉峪关,杀死关上巡检张开禧及居民无数,夺得关城,遂密通南山各路客回,于次日分头向肃州集结,暗自准备起事。二月二十四日,得悉嘉峪关失守,镇台成桂始觉问题严重,方增兵守城,封闭城门,并在东城门楼架设将军炮一门,炮口向着东关。东关回民一再请求州府保护,州主陈墉为探虚实,于当天中午,私自乘轿赴东关礼拜寺,被回绅款留。天晚,东关回民将东、南、北三个哨门的铁锁砸掉,为城外潜伏的猎勇和各路客回开门。至夜深,马文禄等与本城回民标兵兰积祯、马天才等人,利用州官轿子,装扮知州回城,回军旗、鼓喝道:“快开门!陈大人要回府了!”城楼士兵下城开门。城门刚开,潜藏于东关两侧廊庑下的回众一拥而入,喊声连天,四面暗哨放火接应。道台桓龄闻变,率数十人迎击,回军像潮水般涌来,恒龄率兵力敌,不料,肃州镇标军中的回弁忽然反戈,致使官军溃散。恒龄中枪倒地,随从人员均战死。城内各街员弁及众武生出来与回军搏斗,势弱不支,大都战死。镇台成桂大惊,缒城逃遁张掖。天明后,城遂为回军占领.左军后来攻克肃州后,也一样,把肃州的回民杀的鸡犬不留。还请一提起左宗棠就咬牙切齿的朋友仔细想一想。
1862年的陕西,在陕西杀了约500万人。1863年,陕西回民在被清军退到甘肃后,对甘肃汉人进行疯狂大屠杀。虽然也有甘肃回民参加,但最残暴的是陕西回民,杀人最狠。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起义前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人口1945.9万人,战后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1455.5万人,损失比例为74.5%。在甘肃,回民一次杀10万以上汉人的大屠杀有很多次,许多县的汉人被杀光武斗乾坤。回民起义杀掉陕甘两省的总人口大约2000万人.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残暴的种族灭绝大屠杀。这次大屠杀比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手段更残酷。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用刀砍死,用火烧死,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
以下是甘肃部分县大屠杀的情况。
据镇原县志:“四乡堡寨攻陷无遗,而县城独全,盖四乡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后入城避难。是月初九日,回民军入城……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据《中国人口史》,回民屠城前全县人口26.9万,战争损失23.4万,损失比例为87%。
据《中国人口史》,泾州四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有人口92.8万,战争中人口死亡82.2万,损失88.6%。
平凉。据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军队“陷平凉城府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十数万。”据《中国人口史》一书推算,同治年间平凉府(包括华亭,隆德,平远,海城,固原)人口损失249.1万,占战前人口的88.6%。一次被杀十万人以上的例子很多。
华亭县。据记载,“同治二年十一月,陕回入境,焚杀极惨。初土回叛变,尚爱乡土,不甚残毒。及陕回入境,无所顾惜,焚杀惨于土回十倍。华亭从此丘墟。”“乡镇民屋焚杀殆尽,遗民数百悉逃莲花台。平回后招安遗民,归城者仅七十余人,男女老幼死亡数万。”据《中国人口史》,华亭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人口约17.1万,战争中人口损失约达94%,也基本上被杀完了。
隆德县。据载:“同治四年县破城,从此官逃庄浪,城空无主者五年.人民杀毙饿死十有八九,老弱逃尽,全县无二三十人家。全县村村焦土,十室九空。”人口死亡比例高达90%,而今这个县的人口,基本上均是战后移民。
固原县。回民军队与清军争夺的重点。同治二年一份奏报称,固原突被回军攻破,“民殆尽”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称:“固原回叛……城内官民男妇共死者二十余万人。”
据中国人口史,庆阳府战争中损失128.7万,占战前人口的91.3%,汉民基本被杀光。
宁夏府。据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同治二年,回民军队“陷宁夏府城,汉民十余万被屠殆尽”。同年马化隆又陷灵州,“城中民人死者二万余”。整个宁夏府人口损失多达150万,战后仅存10多万。当时有一篇祭文有如下描述:“……同时赴义,数十万人,尽罹锋镝,天降鞠凶……”
花马池(现为宁夏盐池)。原有10万人,战后只留下5947人,人口损失94.1%。汉人基本上被杀完。
陕回入甘经渭源、狄道至河州,屠杀甚惨。由于当时农村杀得很惨,能逃的则涌入县城,借城墙保命。然而城破之后,则被血洗。如渭源城破后,“屠毒生灵以数万计,满城官员皆死之。”另一记载:“残杀一日,辄死人民数万,血流成渠,尸积如山,伤心惨目。”渭源人口损失90%,人民基本被杀光。十年后才设官府,招民种田,原有住户只余十余家。
狄道。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记载,同治二年八月,回民陷狄道州城,居民十余万被屠。
靖远。同治五年,“陕回陷靖远县城,陕回结靖远回为内应,攻陷其城,靖民逃出者十之一二。”《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1则称,靖远破,“汉人死者男妇约十余万”。
损失最惨的是临潼县,人基本被杀完。临潼县。据复旦大学史地所路伟东研究,临潼县1861年人口是26万。临潼县志载, “1862-1869七年,临潼县死亡人口30余万。渭河南北烧杀之灾无一村一人而幸免。”也就是说,不仅杀光了原来的人口,也杀光了这七年新生的孩子。《中国人口史》一书,列出了很多县的死亡情况,唯独对死亡最惨的临潼县没有提说。
泾阳县。据《中国人口史》一书,战前一年的1861年人口17.7万,战后6.7万张绍刚被打,战争中损失11万。
兴平县。战前1861年18.4万,战争三年人口损失7.9万。
户县。战前16.2万,战争中人口损失比例超过三分之二。
富平县。战前31.8万,损失20.3万。
三原县。咸丰十一年(1861)三原县人口21.6万人,损失12.3万。据三原县志记载,回民起义两年间(1862-1863),“县旧隶五百余村俱残破,仅存东里、蔡王二堡”。
高陵县。回民起义前的1861年高陵县人口8万人。高陵县志记载,“同治三年(1864),县内人口锐减至32192人。”损失4.8万。
大荔县(旧制)。战前22.4万,三年后仅余72679人。损失67%。
合阳县。战前29.9万,战后余14.6万,损失57%。
澄城县。战前20.6万,损失60%。
蒲城县。战前32万,损失64%。
华州(现华县)。战前17.8万,战后不到9万。
以上回民起义死亡人数的资料均有据可查,主要是《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史部分)。另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一书,记录了很多大屠杀的过程。《甘肃新通志》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这场回汉战争本质上不算是什么“回民起义”——它没有像太平天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那样提出任何先进革命纲领,它实际上倒是符合现在伊斯兰世界普遍盛行的“圣战”标准——只不过实行圣战对象是一切非回民而已,尤其是普通汉族百姓,回民领袖以为只有杀光所有汉人,实行完全的伊斯兰化才是真正的真主旨意,是真正的“圣战”,因此这场斗争从一开始就透露出典型的民族战争色彩——而且是典型的种族灭绝,在陕西、甘肃有近千万汉族无辜百姓被屠杀。
当朝廷平定了太平军和捻军之后,转身来对付西北和西南的“回乱”,在西北左宗棠的大军所向披靡。由于回民错误的政治指导思想,使得他们的斗争被很容易孤立为弱小的回回群体对抗全中国以汉人为主加上满洲贵族的实力强大的“满汉联盟”。满清政府对抗太平军和捻军时最为头痛的缺少汉人百姓支持的问题,由于回回民族极其狭隘的宗教主义战争指导思想下,轻易地获得了解决。
所以,我们看到清军所到之处完全不见对付太平军时期的尴尬(没有群众基础),相反陕甘各地汉族百姓竞相支持,并且配合朝廷组成地方民团一起投入到对回回的疯狂报复之中去。
“秦不留回”——就是在遭到回民疯狂屠杀后,汉人幸存百姓在朝廷大军的支援下对回回民族的疯狂报复之举。随着回回形势的不利,他们在陕西、甘肃遭到了疯狂灭族的报应!
前面我说过了,这场回变很大程度上是回族上层宗教分子利用长期以来回汉民族的积怨,在判断大清将覆亡的错误认识下的一次典型的机会主义的“政治投机”而已——成功了,就可以在西北、西南一个完全回回的伊斯兰国。
既然是“政治投机”,就少不了斗争的不坚定和动摇,后来杜文秀、马化龙、马占鳌、马文禄都选择了“就抚”,“反正”就是这种“投机分子”的真实嘴脸——他们造反哪里是什么去为人民谋福祉啊,完全是一次标准的“政治投机”,成功了就伊斯兰化中国,失败了就与朝廷谈招安的条件。
只不过,由于罪孽深重,杜文秀与马化龙依然没有得到朝廷赦免,只有马占鳌由于积极表现孙睿琦,屠杀自己的穆斯林兄弟有功才得到了朝廷的“宽大”。而另一个杀人如麻的恶魔白彦虎罪大恶极,知道清廷不会放过他,因此顽抗到底逃窜往沙皇俄国。途中,为了稳定军心他竟然变态地以杀戮自己的亲嫂子来震慑意志动摇的人,绑架众教民与自己一起奔赴黄泉。
总之,最早起自咸丰(1855年),历经同治、光绪的“回变”(或叫“回乱”)其经过大体如此。究其原因实为“回回”想趁中国内乱之际造反建立一个大伊斯兰国(比如杜文秀于1856年在云南西部的大理建立了平南国自称“苏丹苏曼”)。
今天是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