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北高考世界史考研十大强校推介!-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2016年07月21日

世界史考研十大强校推介!-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世界史十大名校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系 1998 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全球大学历史学科排名中也位居前列。历史系拥有 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 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 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 个实体科研机构(西方古典学中心),2 个藏书共达 40 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本系还设有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台海两岸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韩半岛研究中心等虚体研究机构。

世界史教师简介
包茂红 招生方向:亚太区域史与环境史。1966 年生。2005 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亚非拉教研室主任。著有《森林与发展——菲律宾森林滥伐研究》、《环境史:历史、理论与方法》等。研究领域:环境史、亚太区域史。
董经胜 招生方向:拉丁美洲史。1964 年生。2002 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拉丁美洲史》(与林被甸合著)、《巴西现代化道路研究》等。研究领域:拉丁美洲史。
高 岱 招生方向:英国史(含英帝国与殖民主义史)、欧洲学(近代西欧文明进程研究)、国际体育史。1956 年生大王世宗。1995 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殖民主义史—总论卷》、《英国政党政治的新起点》等。研究领域:英国史、殖民主义史、欧洲学。
高 毅 招生方向:法国史、欧洲学(近代西欧文明进程研究)。1955 年生。1989 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研究领域:法国史、欧美近现代史、欧洲学。黄春高 招生方向:欧洲中世纪史。1966 年生。1996 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分化与突破:14-16 世纪英国农民经济》。研究领域:西欧社会经济史、西欧封建政治史。
李 维 招生方向:德国史。1969 年生。2005 年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著有:Deutsche Plaene zur europaeischen wirtschaftlichen Neuordnung 1939-1945: Weltwirtschaft,kontinentaleuropaeische Autarkie und mitteleuropaeische Wirtschaftsintegration(《纳粹德国有关“欧洲经济新秩序”的规划 1939-1945》。研究领域:德国现代史、欧洲一体化史。
牛 可 招生方向:现代化理论与进程研究。1968 年生。1998 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合著《透视“东亚奇迹”》。研究领域: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学术史、战后东亚发展研究、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和影响。
彭小瑜 招生方向:教会史、欧洲中世纪史。1958 年生。1998 年获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教会法研究: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西欧中世纪史、教会史。
钱乘旦 招生方向:英国史(含英帝国与殖民主义史)、欧洲学(近代西欧文明进程研究)。1949 年生。1985 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著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世界现代化进程》等。研究领域:英国史、世界现代化、欧洲学。
唐利国 招生方向:日本史。1974 年生。2004 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6 年获日本新潟大学现代社会文化研究科博士学位。著有《武士道与日本的近代化转型》。研究领域:日本史、日本政治思想史。王立新 招生方向: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1966 年生。1995 年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研究领域:美国史、中美关系史。
王 希 招生方向: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1955 年生。1993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著有 The Trial of Democracy: Black Suffrage andNorthern Republicans 1860-1910、《原则与妥协》等。研究领域:美国史、宪政史、史学史。
王新生 招生方向:日本史。1956 年生。2000 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现代日本政治》、《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研究领域:日本史、世界近现代史。
吴小安 招生方向:东南亚史与华侨华人史。1965 年生。1999 年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学位。著有《马来国家形成中的华人商业:1882-1941》。研究领域:东南亚史、华人移民史。
徐 健 招生方向:德国史。1965 年生。2002 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史》等范党育。研究领域:德国史、欧洲史。
颜海英 招生方向:古代东方文明与埃及学。1967 年生。1994 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古代埃及文明探研》、《世界文明史》(合著)等。研究领域:古代东方文明、埃及学。
昝 涛 招生方向:中东近现代史。1979 年生。2006 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 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研究领域:中东近现代史、中亚近现代史。
法恩瑞博士:意大利史、欧洲史、国际关系史李隆国博士:世界上古中古史、史学理论潘华琼博士:非洲史、农业社会史张 雄博士:欧洲学、意大利史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下设3系、3所、2中心,即中国史学系、世界史学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上述8个单位,皆与历史系有着渊源关系,脱胎于历史系。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等十几个科研机构挂靠本院。中国社会史学会、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和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的秘书处设在本院。
1981年和1986年,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史4个二级学科,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3个二级学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历史系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1996年,历史学科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1998年12月,历史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翌年元月,又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6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哲学社科创新基地“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相继建立。2007年8月,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历史学首批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全国仅有两个)。2010年,按教育部规定,历史学一级学科分成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本院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教育部认定。在2005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学科评估活动中,历史学科均名列全国第二。2011年,在历史学分成世界史、中国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后教育部主持的首次学科评估中,本院三个学科分别名列全国第2、5、7名,历史学类综合排名全国第二。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组建成立的新型实体性研究机构,2004年11月26日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本中心以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为核心,以国家211工程“亚太地区史”项目和“985世界现代化进程创新基地”为依托,以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史、社会学等多个博士点为支撑,旨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者队伍,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把中心构筑成为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的高端平台。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中心学术带头人李剑鸣教授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杨栋梁教授任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异说三国,洪国起教授任中国拉美史学会理事长。中心聘请了11名兼职研究人员,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
中心下设资本主义史研究室、社会文化史研究室、国际关系史研究室3个研究室和《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编辑部。中心主任为杨栋梁教授,副主任李剑鸣教授、陈志强教授,常务副主任韩琦教授左眼侦探。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建立于1964年,创办者为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教授。最初隶属南开大学历史系,1979年起成为历史研究所下属4个研究室之一,2000年成为历史学院下属系级学术单位,并更名为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史研究室1978年首批获得硕士授予权,1984年成为第二批博士点;1979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990-2002年为该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杨生茂教授曾任该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友伦教授在1986-1996年担任理事长,现任顾问;李剑鸣教授在2001-2008年担任理事长,现任顾问。美国史是1988年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地区史、国别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2002年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的主要研究方向,还是国家“211工程”第一、二期的重点资助对象,张友伦教授、陆镜生教授和李剑鸣教授先后担任“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亚太地区史”、“亚太地区历史与国际关系”负责人。
曾经在该机构工作的人员有:杨生茂教授(第一任研究室室主任)(已故)、张友伦教授(研究室主任)、辜燮高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冯承柏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已故)、李元良先生(已故)、陈文林先生(已故)、周基堃教授(已故)、易廷镇教授、陆镜生教授、林静芬副教授、赵福星馆员、王心扬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李青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倪亭博士(美国圣玛丽大学)、徐国琦博士(香港大学)、原祖杰博士(四川大学)、杜耀光先生(美国)、张聪博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李剑鸣博士(复旦大学)、韩铁博士(加拿大)等。
美国历史与文化中心现有研究人员8名,其中教授3名(均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副教授4名,讲师1名,拥有博士学位者7人。他们是:赵学功教授(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杨令侠教授(历史学博士)、付成双教授(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学博士)、肖军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张聚国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罗宣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丁见民副教授(历史学博士)、董瑜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中心聘请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先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为客座教授,聘请王希先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为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建立于1991年,其前身为1964年建立的南开大学拉丁美洲史研究室。1964年梁卓生先生被任命为拉丁美洲史研究室主任。1966年研究室遭“文革”冲击被迫停办。1991年由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建制的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立,洪国起教授为第一任中心主任,王晓德教授为第二任中心主任,现任主任为王萍教授。
2002年南开大学实行学院制后拉美研究中心并入历史学院。南开大学拉丁美洲史是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也是历史学院的特色学科之一。“中心”分别于1987年和1997年开始招收拉美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02年以后招收博士后。1999年“中心”成为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洪国起教授在1991—1999年任该研究会副理事长,1999—2007年任理事长。2007年至今,王晓德教授担任研究会理事长,韩琦教授担任常务副理事长;2012年后,王萍教授开始担任副理事长,董国辉教授担任秘书长。
曾经在该机构工作的研究人员有:梁卓生教授(北京外交学院)、周基堃教授(已故)、黄若迟教授(已故)、丁朝弼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洪国起教授、梁吉生教授(南开大学)、王晓德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李巨轸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和杨清同志等。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4名、兼职研究人员4名,交流学者1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有:王萍教授(研究中心现任主任、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韩琦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董国辉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潘芳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兼职教授有:外交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原司长沈智良先生、王晓德教授、谭融教授、王翠文副教授和李巨轸副教授。研究中心聘请中国著名美国史学家杨生茂教授(已故)、原中国驻西班牙、巴西大使、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原焘、原中联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李北海为顾问。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是现今全国高等院校中唯一的院级综合日本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体机构,被称为中国日本研究的重镇。日本研究院是在1964年吴廷璆先生创建的历史系日本史研究室、1988年成立的日本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全员具有博士学位。另有图书资料和管理人员5人。研究院采取以专职研究人员为主、以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的科研及教学体制。行政上为直属学校的中层科研机构童小芯。现任院长宋志勇教授,副院长刘岳兵教授。
研究院招收世界史(日本史方向)和世界经济(日本经济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收国际政治(日本政治、外交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其中日本史是国内最早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五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日本研究和其他领域的高端人才。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是由原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当代史4个教研室、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以及一些研究日本问题的学者组成的。本系长期以来在国内历史专业拥有一定地位,林志纯、朱寰、丁则民国内外知名学者都曾经长期在本系任教,由本系编写的教材《世界上古史纲》、《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世界通史·中古部分》及配套发行的参考资料、《世界近代史》、《世界史纲》及配套发行的多媒体光盘等等,在当代中国史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本系教师承担着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领域的本科在校生、本科函授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课、教育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两课硕士研究生等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承担全校通识课、文科大综合课的教学任务。
本系有现有教师1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教授10名(含博导),副教授2名,讲师4名。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12名,拥有硕士学位者4名。教师中曾经出国留学者14名,美国富布莱特研究学者4名。近年来,由我系教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4项,其他项目3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各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光明日报》、《美国研究》、《日本学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我系获得了巨大成就,由我系教师组成的"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1年,我系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6个世界史重点学科之一。现在招收的博士专业有:西方文化史、美国社会史、美国外交政策史、日本史、现代国际关系史、欧洲中世纪史、拜占廷史等多种专业方向,硕士生有学历硕士、教育硕士和专业硕士等多个系列。
世界上古史我系世界上古史现有教授2人,其中包括周巩固教授和宫秀华教授,现有硕士生13名。本专业突出特点为西方古典文化研究和史学理论研究,特别是西方思想史研究、罗马史研究。本专业为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1、世界古代史,2、西方思想史,3、西方史学史,4、中外文明史5、世界古代史研究专题,6、拉丁语,7史学理论,8历史哲学,9、世界文化史,10、罗马史,11、希腊史,12、世界古代史专题研究,13、西方妇女史世界文化史,14、西方古典文献导读等课程。
世界中古史我系世界中古史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其中包括王晋新教授和徐家玲教授。现有硕士生8名,博士生10名。本专业突出特点为世界文明史研究,中西社会转型研究,拜占廷问题研究等等。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课程有:1、世界古代史,2、世界文明史通论,3、东西文明比较研究,4、中西社会转型问题研究,5、宗教史,6、犹太民族史,7、世界战争史,8、中世纪史专题,9、中世纪史料学,10、拜占庭史,11、世界宗教概论。
世界近代史我系世界近代史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为董小川教授。现有硕士生12名,博士生10名。讲师两人,其中包括张民军和刘咏华。本专业突出特点为西方文化史研究,包括西方宗教史、美国文化史、美国宗教史、日本近现代史研究、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等等。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 1、世界近代史2、外国史文选(为双语教学课程)3、近代国际关系史4、世界文化史(为全校通识),5、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6、美国文化史 7、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8、文献导读,9、西方文化史,10、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1、美国文化史,12、日本近现代史,13、国际关系史重点问题研究。
世界现当代史我系世界现当代史有博士生导师2人,其中包括于群教授和李晔教授,现有硕士生12名,博士生12名。现有讲师2人,其中包括白成国、张杨。本专业突出特点为国际关系史研究,其中包括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现代国际关系研究、西藏问题研究等等。该专业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1、世界现代史,2、世界当代史,3、冷战史,4、现代国际关系史,5、当代世界热点问题,6、俄国史,7、当代国际关系,8、中美关系专题,9、国际关系学,10、研究生文献阅读。
美国史我系美国研究所的美国史研究有已故丁则民先生创建,目前由梁茂信教授人所长,在国内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现在美国史研究所有专职人员3名,其中包括梁茂信、孙群郎、高嵩,兼职人员多名,其中包括董小川、于群、李晔等等。现有硕士生10名,博士生10名。现招收硕士生(美国史)和博士生(美国史)。本专业突出特点为为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人力资源研究、社会史研究、城市史研究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1、美国社会史,2、美国民族史,3、美国移民史,4、美国人力资源培训问题,5、美国史,6、美国概况,7、世界政治制度史,8、世界现代史,9、美国人力政策史。
日本史我系日本史研究由周颂伦教授领衔,现有硕士生6名喋血街头3,博士生3名,现招收日本史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本专业突出特点为日本近现代史研究。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1、日本史,2、日本近现代史,3、日本研究史料学等。
史学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但这些论文都是就一些具体的历史问题而做的理论探讨,确切地说应该属于史学理论中的历史理论的范畴。而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八十年代起,历史系大力加强了史学史和史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先后有高振铎、宋衍申教授中国史学史,卢文中教授西方史学史,陈光前教授史学概论,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建设初具规模。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包括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及两大块内容。具体说来,史学理论的概念一般说来是指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学的理解。它应该包括史学思想、历史哲学、史学方法论等内容,史学概论当然亦属于史学理论的范畴。而史学史则包括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蒋申。
在史学理论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侧重于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在这这方面,陈光前先生和赵轶峰先生的贡献尤多(见历史文化学院网站:学科简史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广义的西方史学史应该是指西方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它应该一般包括:历史哲学、历史著作史、史料学和史学方法论。狭义的西方史学史主要是指西方历史著作史。在西方史学史方面,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所致力于西方史学思想的研究与梳理,周巩固、王邵励、谢进东(史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在该领域正在努力探索。
中国史学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对中国史学产生、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的学术性质。从述往思来的角度看,其有利于继承中国史学文化遗产,有利于推进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对增强历史研究者进行历史研究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大有裨益。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所的董铁松、武少民目前正致力于中国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
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是东北师范大学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世界史专业为依托,于1999年8月建成的实体性学术研究机构。2000年11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评估。2001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林志纯先生曾担任中心名誉主任,著名历史学家朱寰先生为中心名誉主任。张广翔教授、韩东育教授为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王晋新教授为中心主任。中心现有包括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在内的专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高级别项目30余项,产出一批以世界文明史研究为核心的系列标志性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高级别奖励20余项,并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被业内同行誉为中国世界文明史学术研究的重镇。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武汉大学世界史学科历史悠久、学术底蕴深厚。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历史地理部”时,我校就有了从事世界史教学与研究的专任教师。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历史系后,世界史学科建设得到加强,著名学者雷海宗、杨人楩、吴廷璆先后在这里执教。新中国成立后,在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主持下,我校世界史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从1981年起招收世界史本科专业学生,是国内最早开办世界史本科专业的学校之一。同年获得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本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1年世界史提升为一级学科,我们调整学科布局,形成了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地区国别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四个二级学科,并获批为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世界史专业
二、研究方向
1.古代希腊罗马史
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揭示文明国家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2.中世纪欧州史研究
对中世纪欧洲史上的重大问题,如农本经济、封建制度、罗马天主教会体制等,进行专题研究。并在专题研究基础上揭示中世纪欧洲文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
3.15—16世纪世界史
本方向以宏观视野对15—16世纪亚欧大陆东西方文明作深入的专题和比较研究,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探索该时期人类历史重大转折的意义和影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4.西方近代经济与社会
本方向结合现代化与发展理论,对16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近代经济与社会的形成演进予以深入研究,包括经济与社会的近代转型,近代社会的发展动力与发展阶段,近代工业文明的经济与社会机制,西方主要国家的近代发展道路。
5.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欧洲史
研究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欧洲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包括经济上从农本向重商的转变,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民族国家兴起和政治、行政管理的近代化,以及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6.世界的整体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本方向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现代化发展理论,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进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世界整体发展之间的联系,并对不同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比较研究。
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专业
研究方向
1.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主要研究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国家之间、国际组织内部与国际组织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关系。重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东西方国家互动关系和中国的对外政策、战略及其国际影响,为我国制定对外政策、加强国际交往合作提供历史依据。
2.现代欧洲国际关系
本方向研究20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演变历程,如二战前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比较与欧洲联合道路的发展演变、欧洲国际关系多格局的变化和欧洲大国关系,为我国制定对外政策、加强国际交往合作提供历史依据。
3.新中国外交
该方向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历程。主要内容包括:外交历史分期重大外交决策、外交原则与方针等,为我国制定对外政策、加强国际交往合作提供历史依据。
4.美国、加拿大对外关系
本方向研究美国、加拿大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关系,探讨加两国在现代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为我国制定对外政策、加强国际交往合作提供历史依据。

武汉大学世界史学科点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和世界史教研室组成,现有专任教师15人,含外籍教师1名。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人北蔡中学,讲师4人。14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2人为海外博士。1人被聘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为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1人为外籍引进人才。多人担任重要学术兼职,享有很高声誉。绝大多数教师有在国外留学一年以上的经历,拥有英、法、德、日、阿拉伯等5种外语人才。
本研究所以吴于廑先生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为指导,力图从世界全局的高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得到国内世界史学界的广泛认可。近年来,本学科进一步凝炼学术方向,形成了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欧洲社会转型研究、20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德、美、日、英)历史演变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新格局研究三个主攻方向,涵盖了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近现代史、地区国别史和专门史等主要专业领域,相关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研实力雄厚,成果突出。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院是在历史系基础上建立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创建于1954年,是我校最早建立的院系级教学单位之一,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宁可先生、戚国淦等第一代教师是历史系的创建者。六十年来,经过四代教师的辛勤耕耘,历史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得到发展,办学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点齐全,有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齐全的二级办学单位 。
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现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始建于1954年,奠基人是齐世荣教授和戚国淦教授。本学科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是我国最早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科点之一。1998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以本学科为支撑,以历史系作为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平台开设了“世界历史”专业。2002年本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北京市创新团队,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本学科徐蓝教授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2012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的世界史排名位居全国并列第四名。
本学科拥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全球史等重点研究方向,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同时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国家优秀教学奖的世界史学科。
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和高水平的教研队伍。目前共有专职教学研究人员2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近年来世界史团队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绩。取得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和青年项目、教育部规划和青年项目在内的10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近10项。有2篇博士论文分别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已经初步建成位居国内前列的世界历史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并在参与国家基础教育、中央和北京市的各种社会服务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前身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学院、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学院合并而成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4年12月撤销历史学系建制,成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下设中国历史系、世界历史系、考古文物系、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边政研究所。
2011年,历史学类学科调整以后,世界史为国家一级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一些较为完整且比较成熟的二级学科: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整体史与专门史。在诸多二级学科中,已经形成我们自己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首先是国别史研究。英国史是国别史学科最具优势的方向,学科创始人蒋孟引教授从英国留学归来开创了中国的英国史研究。本学科还建有国内最重要的“英国史特藏室”,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长期在国内保持着领先地位。近年来龚露,在陈晓律教授的带领下,于2009年创立《英国研究》。《英国研究》是我国第一本专门研究英国史的学术刊物,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美国史、德国史、俄国史研究也开始拓展新的学术空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是本学科的传统研究领域,老一代学者为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竹明教授精通古希腊文和拉丁文,除翻译伯拉图的《理想国》外,近年又组织翻译了《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在陈仲丹教授的带领下,该方向的中青年教师获得多项研究课题,并在《历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罗马史、教会史以及中世纪史等领域崭露头角;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方向是我们研究取得最重要成就的领域。该方向凝聚了我们学科主要的研究人员,同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团体之一,提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流派,成为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流派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钱乘旦、杨豫、陈晓律合著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作为中国高校最早的现代化课程教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模式研究”最终成果《世界现代化历程》(6册)获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作品奖(2011年);沈汉教授的《资本主义史》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向重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指导史学研究。杨豫教授的代表性译著《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很大。由他翻译的《图像证史》和著作《西方史学史》也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近年来,沈汉教授、舒小昀教授也先后在该领域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01欧洲国际关系02美国对外关系03亚太国际关系04当代国际问题研究05国际关系理论06英国史07美国史08欧洲学09现代化比较研究10英联邦发展研究11欧洲文化史12犹太文化史13南海周边国家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 1912 年称北京高师史地部, 1928 年单独设系, 1952 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7 个博士点, 8 个硕士点。在职教授 34 人,博士生导师 29 名,在聘“ 985 ”项目 教授 10 人;副教授 17 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现任院长为 杨共乐 教授。
自建校之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设有西洋史、西洋文化史和西洋历史地理课程。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正式设置世界史教研室。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开创者雷海宗、王桐龄、齐思和、罗志甫、李雅书、刘启戈、刘宗绪、刘家和、张文淳、马家骏、张希孔、孔祥民、王新等在此工作2012年湖北高考。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拥有世界史一级学科,世界史博士和硕士学位指导和授权方向为中外古史比较、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史,设有世界史研究中心,现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30余人。我院世界史学科在国家学位办、教育部和社会组织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世界史专业教学、科研的评测和排名中位居前列。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世界史学科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日本史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郭圣铭、夏东元等。在老一辈学者奠立的基础上,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学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学科建设】
历史学系现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海外中国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与学科教学论1个学科教学论硕士点,世界史学科下设3个世界断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冷战国际史二级学科博士点。
一、概况
世界史学科包括专门史(冷战国际史)、世界断代史、地区国别史等三个学科方向。专门史(冷战国际史)研究方向将立足于多国解密档案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积极拓展苏联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东亚地区的东西方关系,同时加强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研究;世界断代史主要侧重二十世纪世界史以及欧洲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地区国别史涉及研究方向将积极拓展非洲研究、美国社会问题研究、美国与东亚国家关系研究。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世界史学科主要包含专门史(冷战国际史)、世界断代史、地区国别史等三个研究方向。涉及冷战国际史、俄苏史、亚非史、德国史、美国史、欧洲社会文化史、外国城市史等多个研究领域
三、主要导师
邓峰 徐显芬 王春来 孟钟捷 沈志华 戴超武 梁志 林广 沐涛 崔丕 顾卫民 陈波 朱明 余伟民 郑寅达 郭海良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创建于1925年,师资力量雄厚,专业门类齐全,学术成果卓著,在国内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历史学系拥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6个二级学科同方专转本,世界史学科下设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4个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历史学系从建系之日起即注重通才培养和专门知识训练,强调“予读者以史学之专门知识,养成史学之通才”,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深厚历史知识、较强独立研究和分析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周予同、陈守实、耿淡如、顾颉刚、陈仁炳、王造时、谭其骧、胡厚宣、蔡尚思、杨宽、章巽、田汝康、朱维铮、金重远等曾先后长期在本系任教。
学科优势
复旦历史学系是国家人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之一。1981年获得4个国家首批博士点,1994年列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国内首批5家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历史学系师资队伍强大,现有31名正教授、18名副教授和13名讲师,其中包括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姜义华、葛兆光,特聘外籍教授Fred Schrader、高田时雄,教育部“长江学者”李剑鸣、黄洋、章清,还有吴景平、朱荫贵、戴鞍钢、邹振环、顾云深、向荣、李宏图等著名学者。长期以来,我系坚持以学生培养为首要职责,所有教授均为本科生授课,受到同学们好评。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是厦门大学的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具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和良好的学术传统。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于1981年获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专门史(经济史)于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直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与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专业陆续建设国家历史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历史学特色专业,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省考古学实验示范中心,构建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教改效果显著,成果突出,培育出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起到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作用。
历史学专业现有42名教师,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40人,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突出,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以较高水平的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历史学专业还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以海洋史、水下考古学、民间历史文献学、闽台区域研究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历史学专业以“厚基础、重实践、跟踪前沿、提倡创新”为建设思路,探索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科研引导教学,转变史学观念,弓l入科研机制,提高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和前沿意识。曾任教和学习的知名系友有:顾颇刚、林惠祥、郑德坤、谷霏光、傅衣凌、韩国磐、林甘泉、陈春声、李伯重、孙亚夫、叶双瑜、杨锦麟等。
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所
从事美国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以及培养美国史研究人才的专门机构。成立于1999年,现有研究人员4人。研究方向为美国城市史、社会经济史、区域史、思想文化史、族裔关系史。曾承担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美国高技术产业区研究”、“20世纪后半期美国的大都市区化与大都市区管理模式”以及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美国中心城市的衰退及其社会影响”等。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人文学院,王旭教授为该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胡锦山副教授为常务秘书长,韩宇副教授为副秘书长。设有网站。美国史研究所曾举办多次高层次学术活动。包括“东亚背景下的中美关系”学术研讨暨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年会,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举办“战时美国社会”、“美国族裔关系史”、“美国文学”等高级研讨班。王旭教授曾两度获得美国Fulbright研究基金赴美从事专题研究;胡锦山副教授和韩宇副教授曾获得美国弗里德曼基金赴美从事专题研究;盛嘉副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曾在该校任教。先后有几位博士研究生获得美国方面资助赴美参加高级研讨班或从事独立研究项目等学术活动。可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从事博士后研究。现有博士研究生
13人,硕士研究生约20人,博士后1人。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9月,它是在南洋研究院基础上组建而成。南洋研究院(前身南洋研究所)创办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东南亚研究机构独脚柑,也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1996年,由研究所升格为研究院。随后,该研究院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子项目的机构。2004年11月,研究中心入选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目前,研究中心下设东南亚政治经济研究室、国际关系研究室、华侨华人研究室、历史宗教文化研究室、《南洋问题研究》和《南洋资料译丛》编辑部、图书馆、办公室。现有国际政治和外交学本科专业,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专门史硕士点,政治学理论、世界经济、专门史博士点,拥有1个国家“211工程”建设子项目、1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12月成立的马来西亚研究所,是与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巴达维提议建立的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相对应的研究机构。2008年5月成立了苏氏东南亚研究中心,它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教授苏瑞福捐资兴办。
研究中心现有科研人员18人,其中专职科研人员9人,校内外兼职科研人员9人。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占科研人员比重的83.3%;教授14人,教授比例达到77.8%。至2011年9月,在校本科生157人,研究生151人,其中硕士生95人,博士生56人(含海外留学生17人,黄天戈国际硕士36人)。现任中心主任王勤教授,副主任廖大珂教授、李一平教授。
近年来,研究中心认真贯彻和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根据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标准,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以及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在2004年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三年考核评估中,该研究中心的考核评估成绩为优。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其前身西北大学文博学院(1988年设立)源自于1937年设立的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许寿裳任系主任。1939年,学校南迁汉中城固后改名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为文学院三系之一。1946年,学校迁至现址,设四院十五系,马师儒以文学院院长兼任历史专业主任。自建系至新中国成立十二年间,历史学院调查张骞墓,整理地方文物史迹资料,在研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多有贡献。
学院设有周秦汉唐研究中心、佛教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中国军事史研究中心、西安事变研究中心、中国蓝田文明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以色列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机构。现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国家一级学科,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宗教学等专业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东研究所是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高校首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原名伊斯兰教国家研究所,1978年改为今名。研究所以中东历史研究为主,与现状研究相结合,为国内中东研究领域最早的博士点(1986年)。现为省重点学科,设有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2个硕士点:世界史,国际关系学。研究所下设四个研究室,即中东历史研究室、中东经济研究室、中东宗教文化研究室和中东国际关系研究室。1999年,研究所列入教育部211工程立项。
中东所现有正副教授14人(10人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主要学科带头人为名誉所长彭树智教授,现任所长为黄民兴教授。中东所也是中国中东研究最大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所内共有博士研究生25人,硕士研究生36人,博士后2人。
多年来,中东研究所形成了“研究现状与研究历史相结合,以研究当代中东问题为主,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代问题”的方针。中东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东文明史、当代中东政治与国际关系、宗教史和南亚研究,在中东史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2001-2012年,研究所共争取到国家级科研课题16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项目8项。其中,“当代中东问题与我国战略对策研究”为2004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也是本年度西部争取到的唯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研究”为争取到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科研方向中东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中东、中亚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主要研究当代中东、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国际关系等方面。其基本内容包括:(1)中东、中亚政治。包括政治制度、思想、政党、组织、人物等。(2)中东、中亚经济。包括发展模式、石油问题、地区合作、人力资源、教育等。(3)中东、中亚社会文化。包括社会结构、现代化、妇女问题、部落问题、风俗习惯等。(4)中东、中亚国际关系。包括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等地区冲突及大国与中东的关系、中东、中亚国家之间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地区组织等。(5)中国与中东、中亚的关系。本方向的研究特色:(1)以相对定型的重大专题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分析战后中东、中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马恺文,而不是关注热点的跟踪研究。(2)采取现状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出发审视现实,从而增加对现实的理解深度,把握中东、中亚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趋势。(3)以当代史为重点。(4)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方法。近十余年来,中东所在中东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一些重大专题上形成独有优势和特长,如民族主义、伊斯兰教、以色列政治、沙特阿拉伯研究、巴勒斯坦问题、人力资源、海湾问题、妇女问题等,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专著、译著和论文,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外,中东所也积极致力于研究中东、中亚与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关系的研究,为大西北的发展服务。 2、中东、中亚历史研究。主要研究中东、中亚地区的历史,其具体内容包括:(1)中东、中亚近现代史。中东、中亚近现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国际关系方面的历史。(2)中东古代史。中东古代(含上古和中古)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国际关系方面的历史。(3)中东、中亚与中国关系史。包括中东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关系的历史。本方向的主要特点为;(1)以历史交往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指导,从而探讨中东民族和国家的起源、文明的发展和更替、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关系、与周边文明的交汇和冲突等。(2)注重作为基础的国别史研究,并以一些中东大国为中心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如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中亚五国的历史等,《中东国家通史》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3)以一些有优势、有传统、理论性强的大专题为研究中心,如民族主义、中东、中亚的现代化与全球化、伊斯兰教等。 3、世界宗教文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伊斯兰教。包括其起源、发展演变、教派、教义教法、典章制度、传播、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中国伊斯兰教等。(2)其他方面。包括基督教、犹太教、祆教、民间宗教、宗教比较、宗教对话、宗教学原理等。本方向的主要特点如下:(1)既注重从宗教学角度对教义、教派、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也强调从宗教社会学方面进行研究,尤其是对两世兼重的伊斯兰教和犹太教。(2)从文化交往的角度进行宗教史研究。中东、中亚地区宗教和教派繁多,相互影响及与周边的希腊、南亚宗教文化的交往频繁,因此研究上述宗教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3)把对外国宗教的研究与中国西北地区相同宗教的研究相结合,使宗教学研究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建设服务,发挥其社会效益。我校位于西北地区,而西北是伊斯兰教最先传入中国的地区,有着大量有关的寺院和历史遗迹,也是中国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西北地区在地理上与西亚、中亚毗邻,民族、宗教和风俗相近,这为研究上述宗教提供了地缘优势。

分类:全部文章 | 标签: | 查看:248
e200l世锦赛国羽男单扎堆上半区-羽毛球news5566网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拉萨-拉萨i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