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斯莱斯幻影7东万山村 博山传统村落记忆——白塔-博山的故事
2018年02月22日东万山村 博山传统村落记忆——白塔-博山的故事
点上方蓝字关注文末留言
转自方志博山
撰文:马天豪
摄影/审稿:岳国喜
东万山村位于镇政府东4.5千米处。村庄三面环山,西面与南万山、北万山为邻。全村总面积约9平方千米。全村有1270户魏渭,4200人。现有国、马、杜、孙、刘等17姓氏土生葡人。
东万山村貌
据考,东万山在宋代以前便有人居住。从明初开始便有大量移民迁徙至此。宋朝建隆元年(960)始有万山庄名出现。清康熙四十一年(1776)《淄川县志》载:“万山庄,县南三十里,以群山环绕不可计数,故名蜡克网。”当地人以花峪沟河道为界,将万山庄分为南、北、东三个万山村叶圣涛。
东万山村南北长,东西宽夏业良,一条中心街贯穿南北,全长1千米。街旁有一条小河,与街道同长。河上曾有两座古石拱桥,分别为洪济桥(俗称东头桥)、广济桥(俗称西头桥)。
两座桥的两侧都有石栏杆。创修年代已无考。据现存碑刻记载,明代曾重修过。最后一次重修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氰水母。重修碑现存于刘家峪庙群中(立于清道光二十年爵爷吉祥,碑文记述了重修两座桥的原因、修桥经过及捐资情况)叶秋欣。日寇侵华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掠夺马家堰煤井的煤炭资源, 把村里的中心街拓宽成汽车路羞愧造句,路从两座石拱桥下通过。因石桥太矮,过不了汽车,便把石桥拆除,加高成木板桥。1946年,村民们出义工又把木桥改回原来的石拱桥。2013年旧村改造魅世红颜,为便于汽车通行,洪济桥(东头桥)改为钢筋水泥平桥。广济桥(西头桥)因改道而废弃,现只剩遗址。
东万山村周围群山环绕,植被茂密石子坚,绿树成荫。有九道山岭,俗称“九龙聚汇”; 有十个山头,俗称“十虎卧岗”;另外还有九条沟,十八条山峪。山上景点众多,有纯阳洞、张角劈逢、山神庙、四喜柏、玉皇宫、碧霞祠、留仙峪众乐园、钓鱼台等等。
万寿仙坛(建于 1938 年)
东万山村水资源丰富,村庄周围多泉水,旧称“十二名泉”,主要有大泉沟泉、香水泉、张角劈缝泉、双泉、南华峪泉、花峪沟泉、白草沟泉等。村里老人们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每到雨季,这些泉头相继喷涌,景象壮观。特别是大泉沟泉,流量大、喷涌时间长,自夏天开始,一直流到秋后近藤美佐,泉水沿中心街旁的河道,从北到南贯穿整个村庄。妇女们在河边洗衣,儿童们在水中嬉戏。每到晚上,小朋友们用秫秸芯做成小船,用蓖麻籽串起来当做蜡烛点燃,插在小船上,小船随水漂流,孩子们在水中随着船走,互相追逐,十分热闹。
村内的古迹名胜、古文化遗存较多,有五圣堂、万寿仙坛、关帝庙、砂锅生产传统技艺等。来到村西,你便会看到一俗称西庙的古老建筑遗存,这就是始建于明代的五圣堂。初建时只塑有土地、财神、增福、山神、黄石公等五位神像暹罗玫瑰,故名五圣堂。后经多次重修扩建,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占地面积扩展到约1600平方米。庙堂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前院是关帝殿,后院是玉皇殿。前院立有多块碑碣,被分隔成东西两小院。
清乾隆三十年(1765)扩修,建关帝大殿及西官厅。大殿内正面塑关帝坐像及跟班,东西两山塑关平及周仓站像。西官厅通体三间,另有北山配房二间。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关帝殿西山后植银杏树一株,殿前植柏树数株。院内青砖铺地。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五圣堂再次扩修,在后院建玉皇大殿,通体三间,殿内塑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站班,两山皆有塑像。殿内雕梁画栋,四壁绘画,殿为砖石结构,五脊六兽,飞檐出厦。殿前有月台,周围砖砌花墙,上铺石栏杆。当时为淄川县庙宇代表作之一。
1925年在五圣堂开办学校时,在后院建房5间,其中西屋3间作教室,北屋2间作办公室;在前院盖房5间,其中北屋3间作厢房恋马狂,东屋2间作伙房。
沿街顺河行至村中,一座用条形青石和青砖砌成的两间二层小楼进入视线,这就是建于1938年的万寿仙坛,当时是驾乩活动的中心,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 楼顶小青瓦覆盖。门楣上方有青石匾额,里人马志俭手书“万寿仙坛”。楼下有一小院,西有配房一间。新中国成立初曾是万山乡政府办公地。
离万寿仙坛不远,村中心有一座较大的庙宇——关帝庙,俗称东庙皇恩荡漾,其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关帝庙占地230平方米,独院,正殿通体二间。东面有官厅二间, 西面有配房二间,正门坐北朝南,东面有一便门。正门外有影壁墙。日伪时期,影壁墙被拆除,平整后做了戏台。
关帝庙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为村办公场所。新中国成立前后,庙内存有单人扛芯4架,双人抬芯6架,4人抬桌阁6架及半朝銮驾、旗罗伞扇、碧霞元君轴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为接驾日,到博山大庙(颜文姜祠)接驾(碧霞元君)。
关帝庙北侧,有一古老国槐,据专家鉴定树龄在400年以上,至今仍生长旺盛,只是树心有些朽烂,人们用水泥充填加以保护。国槐生长的地方叫“碾场”,是一个十字路口。由于地面比较开阔,常有人在此聊天、下棋、打牌,也有小贩在此摆摊。
走出村落,沿国家峪蜿蜒而上,走到峪的尽头,在绿树环抱中,任明廷有一平整的院落,院内北面的峭壁间有一天然石洞,拱形的门楣上方,刻有三个醒目的大字“纯阳洞”。洞两边的浮雕是两条跃跃欲腾的石龙,名曰:二龙戏珠。因该洞地处国家峪,当地人俗称国家老洞。进入洞口十几米比较开阔,能容纳四五十人王兴宁。再进入到二三十米处然后变窄,仅容一人通过。再往里更窄,山石犬牙交错中意在线,难以通行。
纯阳洞里建有吕祖庙。据碑文记载,庙宇是由本村出家人马启全于民国初年捐资创建,雕砌洞门大弦戏,塑吕洞宾像于洞中。之后又于1936年第二次捐资修葺,增修石灰岩石门,新建大型影壁墙,门庭装饰飞檐走兽,十分壮观。
从纯阳洞向上30米处是碧霞元君行宫,向上60米处是玉皇殿。纯阳洞北边是刘家峪庙群,有大小房屋三十余间。魁星阁门内北墙上砌有重修洪济桥、同济桥古碑。
纯阳洞(建于民国初)
东万山村地灵人杰,生产砂锅具有悠久的历史。据2010年《白塔镇志》载:“明永乐年间, 山西居民迁往冀州枣强的部分人艾奇奖,后又迁往山东来到万山。在东万山定居的人中有位会做砂锅的艺人,在此传授技艺,开始生产砂锅。明末清初时东万山的砂锅厂已发展到16家”。据此推断,东万山的砂锅生产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1952年到1955年为鼎盛时期,私人砂锅厂发展到32 家。人民公社时期,砂锅生产是东万山的主要副业读秀网,全村18个生产队都有砂锅厂。1997年改制后只剩一家,烧成方式改馒头炕窑为拱式转窑,品种也只有“药锅”和“大砂锅”两种。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劳斯莱斯幻影7现在,大量的铁锅、铝锅、钢精锅逐步进入家庭,万山砂锅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人们不会忘记万山砂锅曾经有过的辉煌。
东万山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东万山人民一步步走向富裕,步入了小康生活。如今,人们在高大的楼房下,在明亮的街灯旁唱歌、跳舞;在婆娑的柳荫边,在整洁的凉亭里打牌下棋、谈古论今, 讲述着一页页难忘的过去。
讲述着这历史晨曦中古老而又鲜活的记忆。